一个被称为“逃跑将军”的人,最后却被塑造成忠诚的典范,官至陆军一级上将,把国民党军体系里所有顶级职务几乎做了个遍。
这听起来很矛盾,但要理解黄杰,就必须看懂蒋介石在两个关键时刻的盘算。
一次是1938年的兰封会战,黄杰临阵脱逃,导致整个战役崩盘,蒋介石被迫炸开花园口大堤,酿成惨案。
另一次是1949年,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,黄杰率领最后一个兵团,没有投降,没有被歼,而是完整地带进了越南。
一个“逃”,是耻辱。
另一个“逃”,却成了功勋。
这背后的权力逻辑,比任何战史都更真实。
黄杰的第一个护身符,不是战功,而是人情。
在黄埔一期里,他是个异类。不像杜聿明、关麟征那样锋芒毕露,也不像胡宗南那样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,更不属于陈诚的“土木系”。黄杰的生存法则是:谁都不得罪。
他和死对头杜聿明、关麟征关系都很好,和暴脾气的陈明仁也能称兄道弟。他不拉帮结派,但所有派系都把他当朋友。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:“黄埔交际花”。
这种八面玲珑的性格,在军中就是最硬的政治资本。
但真正让他进入蒋介石核心圈的,是一次搏命的“投资”。
第二次北伐,日军制造“济南惨案”,炮轰蒋介石的指挥部。千钧一发之际,是黄杰带兵冲进重围,把蒋介石硬生生救了出来,还亲自在门外持枪站岗。
这个场景,蒋介石一辈子都忘了。从此,黄杰在他心里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,而是有了救命之恩的自己人。
有了这层关系,再来看兰封会战的“逃跑”。
当时薛岳布下口袋阵,十几万大军围堵土肥原贤二的两万日军,黄杰和桂永清负责关键的正面防守。结果两人一枪不放,擅自撤退,导致全盘皆输。
蒋介石震怒,要枪毙他们。
此时,黄杰的政治资本开始兑现。桂永清有陈诚这个大后台保着,自然没事。而黄杰,他那张“黄埔交际花”织成的人情网开始发力,几乎所有派系的将领都站出来为他求情。
再加上当年济南的救驾之功,蒋介石最终也只能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。撤职查办,调去军校,暂时避避风头。
你看,在那个体系里,有靠山是一种活法,会做人是另一种活法。黄杰显然是后者的大师。
抗战后期,黄杰被重新启用,指挥远征军打了收复龙陵的硬仗,算是挽回了一些颜面。但这都不重要,他人生最重要的赌局,在1949年。
解放战争摧枯拉朽,国民党军成建制地投降、起义。程潜、陈明仁在长沙反正,蒋介石派黄杰去收拾烂摊子,任湖南省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。
这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面对解放军的雷霆攻势,黄杰心里很清楚,抵抗就是覆灭。但他没有选择投降,也没有像胡宗南那样丢下部队自己跑路。
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带着残部和家眷共三万多人,一路向南,撤入法属殖民地越南。
这场大溃败,从军事上看毫无亮点。但在政治上,黄杰的操作堪称满分。
在所有人都选择背弃蒋介石的时候,他,作为最后一个兵团的司令,把这支残破的部队成建制地带了出来。他没有让这支部队投降,也没有让它被全歼。
对于已经退守台湾、极度需要忠诚样板的蒋介石来说,这是什么?
这是黑暗中的一丝火光。
这是“党国”最后一支没有倒下的军队。
在越南,黄杰和他的部队被法军缴械、囚禁。日子过得极其艰难,但他始终不屈服,通过绝食等方式抗争,不断向外界求援,维持着部队的组织和人心。
这一困就是三年。
三年后,当黄杰率领这支“海上苏武”般的部队抵达台湾时,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。
蒋介石需要这个故事。他需要告诉所有人:看,这就是忠诚的下场。哪怕山穷水尽,只要心向党国,最终必有荣光。
黄杰的“逃跑将军”污点,被这次更悲壮的“越南之囚”彻底洗白。
他返台后,仕途一路绿灯。
台北卫戍司令、陆军总司令、台湾防卫总司令、台湾省主席、“国防部长”,最后晋升陆军一级上将。
一个在大陆战场上没有显赫战功,甚至有过重大污点的将领,却在台湾达到了权力的顶峰。
这背后,是蒋介石统治哲学的彻底转变。
在大陆,他需要能打仗的将领。到了台湾,他最需要的是绝对忠诚、能证明他“天命所归”的符号。
黄杰,用一场堪称奇迹的撤退和三年的坚守,完美扮演了这个符号。他的成功,不是军事的胜利,而是政治的胜利。他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洞悉了权力游戏在新阶段的唯一规则:忠诚高于一切。
炒股加杠杆app,场内配资,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