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12月25日,解放军发布了第一批“43名国民党战犯”的名单,其中,有“虎将”之称的卫立煌排名第28位。
不过,正被蒋介石软禁的卫立煌听到这一消息后,不仅没有任何惶恐之色,反而一个人躲在室内哈哈大笑,自言自语道:“我得救了!”。
因为,卫立煌知道自己之所以被排名其中,正是出于老朋友的真诚呵护!
5年后,移居港岛的卫立煌回到大陆,受到周恩来总理、开国元帅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。
从一个人人皆知的“战犯”,突然成为座上宾,并且官至副国级,卫立煌的身上充满了难解之谜。而要想解开这个谜团,则要从卫立煌和共产党的渊源说起!
西安事变,卫立煌的命运转折点
1936年12月,为了促成“统一抗日战线”,张学良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“西安事变”,跟随蒋介石而去的卫立煌也被软禁。
在此之前,卫立煌曾被蒋介石任命为“陕甘宁边区总指挥”,胁迫东北军、西北军进攻红军。因此,卫立煌被软禁后,自忖以过去的作为必死无疑。
然而,让他震惊的是,共产党人不仅对他不计前嫌,还诚挚地邀请一起抗日救国!
作为孙先生生前的警卫,卫立煌骁勇善战、忠心耿耿,年纪轻轻便成名四方,心气极傲。1922年“永丰舰事件”,因为“雪中送炭”,蒋介石在孙先生心目中的地位陡然提升,也让卫立煌对他生出好感。
此后,卫立煌便投入蒋介石的麾下,为他南征北讨,立下汗马功劳。
1926年,卫立煌参加北伐,率部击败孙传芳部,名声大震,被提拔为第14师师长。
1927年,孙传芳反扑,在徐州打败亲自指挥作战的蒋介石,直扑南京。陈诚、李宗仁、卫立煌等人在龙潭与孙部死战,一举歼灭孙传芳的主力,从此定鼎南京。
遗憾的是,卫立煌既不是浙江人,也不是“黄埔系”。
因此,在战后叙功时,非嫡非亲的卫立煌只能靠边站,只升了一级。至于其他浙系、黄埔系、土木系的,则连连加官进爵,把昔日在蒋面前炙手可热的卫立煌排挤出核心圈子。
从那之后,卫立煌对其内部倾轧之风,恨之入骨。
不过,蒋介石似乎没有注意到这种细微的变化,依旧依仗卫立煌的作战指挥能力。
在此后的数年里,蒋多次命卫立煌率部打硬仗、攻难关,甚至命他伏击并收编第十九路军,卫立煌一一照做、屡立大功!
但是,哪怕他与陈诚、顾祝同等人并称为蒋的“五虎上将”,却依旧有名份、无实权。
仕途看起来很风光,位置也高得吓人,但是,在山头林立的国民党内部,卫立煌不仅没有实权,还经常遭到何应钦、陈诚等人的排挤。
因此,越来越心灰意冷的卫立煌开始厌倦这种尔虞我诈的同僚氛围,渐渐有了主张。
特别是1936年的“西安事变”,共产党人的宽容、大度和高瞻远瞩,让卫立煌眼前一亮,发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点!
卫立煌“亲共”,被蒋介石革职?
1937年,抗日统一战线形成,八路军(后更为第18集团军)隶属第二战区。
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是阎锡山、副司令是卫立煌,但是,阎锡山应付不了复杂的抗战形势,真正指挥协同作战的则是卫立煌。
1937年8月,日寇侵犯太行山。
卫立煌临危不乱,指挥各部队对来犯的日寇分割、包围,节节抵抗,与日寇僵持不下。日军华北司令香月清司屡次增兵突袭,都被卫立煌指挥部下牢牢牵制,进退不得。为此,香月清司感慨地称卫立煌是真正的“虎将”,不可力胜。
有句话说得好,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,就怕猪一样的队友。”
卫立煌在这边牵制住日军主力,防守保定的刘峙却弃城而逃,把第二战区的右翼暴露给日寇。
无奈,卫立煌于10月份率部增援忻口。
日寇7万余人在飞机、大炮的掩护下向忻口发起进攻,卫立煌率部和八路军精诚团结、并肩御敌。激战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13万中国军队歼灭了日寇2万余人,把日寇牢牢地挡在忻口一线。
可是,就在卫立煌率部与敌浴血作战之际,防守娘子关的阎锡山部却被日寇击溃!
本来固若金汤的忻口顿时岌岌可危,日寇打开娘子关的大门后,火速向忻口增援,导致“忻口会战”失败。
一边是奋勇杀敌、视死如归的八路军战士,一边是贪生怕死、一触即溃的昔日同僚,无论谁坐在指挥作战的主官之位,其内心之五味杂陈可想而知。
自从“西安事变”后,卫立煌就对共产党人的宽容大度抱有好感,特别是八路军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无私无畏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,让他心生向往。
1938年4月,卫立煌应毛泽东的邀请访问延安。
在欢迎午宴上,毛泽东破例喝了酒,还跟卫立煌合拍了8张照片。卫立煌十分珍惜这段难得的友谊,一直贴身带着这8张合照。
一边是心思多变的同僚,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八路军,本着良知,卫立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
延安之行,让卫立煌对抗日形势充满了希望,他一次性拨出100万发子弹、25枚手榴弹给八路军,并在此广收进步青年、学生,以其果毅勇敢提升麾下的作战力量。
据《彭德怀自述》中说:“十八集团军归卫立煌所指挥,但他又从未指挥过我们,就是说那时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坚持独立自主;另一方面卫立煌不干预、不夺权、不搞磨擦。”
可是,让卫立煌寒心的是,布插在他身边的眼线把他的一举一动都汇报给了蒋介石,还给他安上了“亲共”的罪名。
1941年5月,蒋介石借口“中条山战役失利”,免除了卫立煌的职务,并革除他的“上将军衔”,命其回成都奉养双亲。
周恩来得知后,对卫立煌说:“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啊!”
本来意志消沉的卫立煌闻听此言,虎目泛泪,心中的委屈一扫而空。
在外敌入侵、华夏沦陷之际,只有真正对人民、对历史负责的共产党人,才会不计前嫌、一致抗日。但是,昔日的同僚、上司在此家破国亡之关头,还念念不忘勾心斗角,还处心积虑算计同一战壕的战友,怎能不让人心寒?
如此对比之下,卫立煌对未来的选择又坚定了几分!
两度浮沉,卫立煌成了“卧底”?
职务被撸,军衔被除,赋闲在家的卫立煌虽然寒心,但却时刻关心着抗日形势。
1943年秋,日本海军在太平战场接连失利,海上运输线被截断。为了挽回颓势,日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系列战役,以策应在缅日军。
应英美邀请,蒋介石决定成立中国远征军,奔赴南疆作战。
但是,在总指挥人选上,山头林立的国民党内部出现了纷争。为了平息纷争,也实在是因为找不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,蒋介石决定启用卫立煌,恢复其上将军衔,指挥远征军作战。
为了大局,卫立煌不计前嫌,毅然出山。
1944年初,卫立煌远赴云南,先后指挥了强渡怒江、腾冲战役、芒山战役等一系列名扬中外的大战役,收复了滇西沦陷国土、打通中印公路、和盟军胜利会师。
虽然在家赋闲3年,但卫立煌的作战指挥能力却没有丝毫退步,并获得史迪威的高度评价。
据史迪威在其回忆录中称,“卫立煌是国民党军中最能干的将领”!《时代周刊》也刊登了对卫立煌的专访,以及他策马扬鞭的封面照片。
马革裹尸终不悔,只为社稷扫胡尘。千秋史册论功过,皆道扶危有虎臣。
可是,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,刚刚凯旋归来的卫立煌再次被闲置弃用!消息传出,国内外一片哗然,但抗日大事已了、心灰意冷的卫立煌却没有一句分辨,悄悄地出国了。
自1937年与八路军并肩抗战以来,卫立煌就没断过和老朋友的联系。
1939年,卫立煌曾在河南洛阳多次接待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,时刻感受着他们的正直、无私和宽容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才被蒋介石怀疑并撸掉军职,受到长期监视。
1945年夏,卫立煌与北大才女韩权华成亲,韩权华的外甥女婿汪德昭是著名的物理学家,也是留法中国进步学生。
1946年11月,卫立煌出国散心,在瑞士与汪德昭密会,请其帮忙联系老朋友。
汪德昭得知卫立煌的决心后,同意帮他联系,两人相见恨晚,卫立煌立即写了一封信,托他带给“有关方面”。
在信中,卫立煌表明自己一定会站在人民的这边,与“有关方面”密切合作,尽快结束内战。只是,鉴于他一直处于蒋的密切监控之下,须请暂时保密。
很快,卫立煌就接到了回信,“有关方面”称希望他选择时机,做有利于人民和祖国的事。
在时代潮流面前,是选择对国家、对历史负责,还是选择利己、愚忠,只要心中无私的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。14年抗战,八路军从将领到战士无不奋勇杀敌、视死如归,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,感染了无数心系大局的人,把“大多数”争取到正义的一边。
值得后人钦佩的是,这些“大多数”选择了正义,选择了良知。
1947年10年,随着蒋介石发动的“内战”越来越不得人心,兵败如退潮。
正在国外的卫立煌被蒋介石紧急召回,担任东北行辕代主任兼“东北剿匪总司令”,并承诺由其总管大权。卫立煌欣然上任,集结重兵于沈阳、长春、锦州附近,严阵以待。
可是,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,他答应了卫立煌“总管大权”的条件,对方却不接受他的指挥。
锦州告急,蒋下令让其从沈阳出兵救援,卫立煌以“沈阳只能固守自保”为由,拒绝出兵。
长春告急,蒋下令让其救援长春,卫立煌以“解放军擅长围点打援”为由,再次拒绝出兵。
如是数次,蒋介石心急如焚,于1948年10月2日亲赴沈阳督战,却依旧没能调动卫立煌的一兵一卒。
“辽沈战役”结束后,国民党内部总结战败经验,认为战败的原因在于“东北之败,在于锦州失守;锦州失守,在于沈阳不援;沈阳不援,在于卫立煌违抗命令!”
就在这个时候,国民党内部有人提出卫立煌是“卧底”的说法,并怂恿蒋介石关押审讯他,以定其罪。
蒋介石信以为真,将其扣押软禁在上海,以待日后定罪。
事实上,卫立煌并不能算“卧底”!
在卫立煌被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期间,蒋虽然给了他节制、指挥东北国军的大权,却没有授予他“人事任免权”。也就是说,别人打好打坏他都只能在事后建议奖惩,无权直接约束。试问,这样的“大权”对山头林立的国军将领来说,有什么震慑力?
因此,卫立煌当时是指挥不动其他各部的,他只能尽量利用手中的指挥权,让本部兵力按兵不动,让其他各部各自为战,最后被分割包围,为促进解放大业暗中出力。
不过,也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大权,卫立煌就无法像其他将领那般直接起义!
回归祖国,官至副国级
1948年11月底,卫立煌被囚禁上海审讯,国军内部充满让他承担失败的声音。
1948年底,我军发布了第一批“43名国民党战犯”名单,卫立煌排名第28位。得知此消息后,守在收音机旁边的卫立煌在室内哈哈大笑,他得救了!
随着这一消息的传开,笼罩在卫立煌身上的危机也随即化解,随后,他被押到南京软禁。
1949年1月,蒋介石下野,卫立煌趁着守卫松懈逃出软禁之所,转道上海移居港岛。在港岛寓居的7年后,蒋介石曾多次派人劝说卫立煌回去,都被他拒绝了。
卫立煌对来人说:“我是一个中国人,我将来一定要回到中国!等等再说吧。”
为此,蒋身边的一些人对他的立场更加不放心,开始严密派人监视他的行动。
本想联系内地的卫立煌无奈,只好在港岛继续寓居,直到1955年3月,收到周恩来总理转托朋友寄来的一封信!
“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!”
当卫立煌接到这封信的时候,热泪盈眶,那些宽容、大度的朋友一直没有忘记他啊!
1955年4月6日,在中国共产党的妥善安排下,卫立煌成功摆脱监视他的特务,一家四口人返回大陆。阔别7年,终于回到祖国的卫立煌看着前来迎接他的周恩来、朱德、贺龙等老朋友,热泪盈眶,不能自已。
祖国大陆,我回来了!
不久,毛泽东主席亲自设宴欢迎卫立煌的到来。
在宴席上,卫立煌和一直关心他的老朋友们推杯换盏,遥忆当年的朋友之情,共思抗日胜利之艰辛,同贺新中国成立之喜悦。
在席间,毛主席肯定地对卫立煌说:“我们有17年没见了,在抗战期间,你是有功的!”
这一席话,让卫立煌肺腑通畅,疑虑尽除。
想当年,他为了抗战殚精竭虑,打了胜仗还被蒋介石一直怀疑,两度浮沉,其内心之痛苦、迷茫和委屈,除了这些老朋友外,有谁能理解?
后来,他寓居港岛依旧被特务监视,人身不得自由,那种被昔日同僚、上司所质疑排挤的现实,更是钻心之痛!
可如今,他刚一回归,就受到老朋友们的热情招待和肯定,天壤之别的待遇,让他如何不心悦诚服、热泪盈眶呢?
从“西安事变”的不计前嫌,到“辽沈战役”中让他自己选择时机,到解放胜利前夕发布“战犯名单”保护自己,再到而今与老朋友们举杯畅饮......共产党人的宽容、豁达和对老朋友的保护,无不让卫立煌铭刻在心!
人以国士待我,我以国土报之。
为了发挥身上的余热,回归后的卫立煌立即要求参加工作,他的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。
随后,卫立煌先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、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务委员等要职,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在蒋介石的所谓“五虎上将”中,卫立煌是唯一一位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,曾被美国出版的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称为“常胜将军”。可是,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杀敌、勇敢作战的将军,却被他昔日的同僚、上司深深怀疑,一旦受到重用、用完之后立即被排挤出去。
矢志抗战者不受重用,狗苟蝇营者皆居高位,试问,真正的人才怎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健康地生存呢?
自抗战伊始,卫立煌就在八路军的作战意志、能力和内部氛围中看出国军之不足。
在延安走访期间,他就被那种平等、互助、团结、友爱的同志式关系所感染,公开发表“向八路军学习”的演讲。与此同时,他还研读了《论持久战》、吸收共产党人进入抗战队伍、消极应对和拒绝蒋介石的不当指令。
正是因为受共产党人的熏陶而产生的积极、正确的转变,让卫立煌走上和昔日同僚不同的道路!
1960年1月17日,卫立煌在北京病逝。
张治中致悼词,称他是一位“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”,这是对卫立煌将军最公正的评价,也是人民的心声。
为民抱薪者,人民须臾不忘!
炒股加杠杆app,场内配资,杠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